导读
欧盟以 " 去风险 " 为主基调统合对华关系框架的总体思路已基本确定,相关政策已在逐步落实。然而长期看,欧盟各国对 " 去风险 " 仍有分歧,欧洲经济界普遍担忧对华 " 去风险 " 损害其在华利益,多数欧洲民众也不愿对华 " 去风险 ",因此欧盟对华 " 去风险 " 走向仍有不确定性,全面落地说易行难。" 去风险 " 造成的风险将远大于其去除的所谓 " 风险 "。
在 2023 年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首次提出欧盟对华 " 去风险 "。自那以来," 去风险 " 已成为欧盟对华政策的关键词。目前,围绕着欧盟对华 " 去风险 " 的有关主张已在逐步细化和落实过程中,将对中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欧美许多政要对 " 去风险 " 概念予以积极回应和吸纳,欧盟及西方国家就对华 " 去风险 " 加强协调并持续推动政策落地。2023 年 5 月,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联合声明指出,增强经济韧性需要 " 去风险 " 和实现多元化,G7 将采取行动强化自身经济活力,减少关键供应链过度依赖。欧盟委员会于 2023 年 6 月出台《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明确提出欧洲经济安全四大风险,即供应链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技术外流,以及经济依赖武器化和经济胁迫,并就 " 去风险 " 提出 11 项具体措施,促进欧洲经济安全。该战略虽未提及中国,但明显是在针对中国。
欧盟对华 " 去风险 " 在内涵上刻意保持模糊,实质上仍强调 " 减少依赖 ",甚至部分领域的 " 脱钩 ",核心手段包括提升技术实力、外国投资审查、出口管制、对外投资管控等。欧盟提出对华关系 " 去风险 ",有着复杂深入的内外部因素,主要受地缘政治焦虑加剧、经济保护主义冲动上升、强调统一对华立场、对华认知趋于负面、欧美对华协调加强等因素影响。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中美博弈走向深入、乌克兰危机深刻改变欧盟地缘战略认知、欧洲对美国安全依赖加深、安全考量主导经济思维的大背景下,欧盟以 " 去风险 " 为主基调统合对华关系框架的总体思路已基本确定,其政策主张在部分领域正逐步落实。目前看,欧盟减少关键原材料对华依赖、推动对外贸易和投资多元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对华 " 去风险 " 也将逐步对中欧科研学术交流,甚至人文交流领域产生影响。
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中,欧盟设计了包括一系列政策条例、法律法规和行动方案在内的 " 工具箱 "。为形成政策合力,欧盟还计划将《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芯片法》纳入《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框架下。下一步,欧盟维护经济安全 " 工具箱 " 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并相互配合。德国著名智库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建议,今后出口管制应与投资安全审查等其他工具相互配合使用,以发挥更大效用。欧盟出台的一系列法案和行政命令虽然范围有限,但其中包含的限制性要求可能人为推升双方合作成本。
欧盟推动 " 去风险 " 还将促使欧美对华政策进一步协调,使其目标更集中、行动更统一。欧美以 " 去风险 " 为幌子,加大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关键原材料等领域对华 " 精准脱钩 ",并通过美日韩 " 经济安全对话机制 "、G7" 应对经济胁迫协调平台 " 等强化西方对华经济政策协调,以 " 促进集体经济安全 " 为名,加速建立经济安全联盟。欧美还可能在二十国集团、联合国等多边场合散布 " 中国风险论 ",对中国经济政策和行为进行污名化,并借此拉拢印度、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唆使这些新兴技术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在科技领域降低对华依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阶段,欧盟料将不断细化、扩充 " 去风险 " 内涵和外延,将其塑造成未来对华政策主轴,在实施范围、领域、程度上可能扩大化,易引发连锁反应和外溢影响。但是中长期看,欧盟对华 " 去风险 " 走向仍具有不确定性,全面落地说易行难。
首先,欧盟内部对 " 去风险 " 仍有分歧,尚未就如何操作 " 去风险 " 达成完全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利益有所不同,在处理与中国相关的经济相互依存、软实力、政治理念、价值观等问题上各有侧重,对华政策存在差异。
其次,欧洲经济界普遍担忧对华 " 去风险 " 损害其在华利益,倾向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欧洲商界认为,以 " 去风险 " 为名限制对华经贸和投资不符合市场规律,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较大干扰和妨碍。欧洲企业界、特别是在华有重大投资的大企业普遍担忧 " 去风险 " 将助长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强行减少对华依赖将造成巨大损失,并错失中国市场机遇,对其长远发展不利。
图片来源:新华网
第三,因对华经济联系、贸易结构和涉华认知不同,欧盟民众对 " 去风险 " 意见分歧较大,多数民众不愿对华 " 去风险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 2023 年 6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大多数欧洲民众不认为中国对欧洲利益构成挑战和破坏,在很多方面更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对华接触战略,而非冯德莱恩的对华强硬立场,也不认同拜登政府推行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对抗的对华政策。43% 的受访者视中国为欧洲必要的合作伙伴,仅有 22% 的欧洲人认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的风险大于收益。
中欧在各领域长期形成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的利益交融格局," 去风险 " 造成的风险将远大于其去除的所谓 " 风险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态度不会变。中欧经贸合作具有强大韧性。展望未来,中欧应加强对话合作,为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主义注入正能量。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推动世界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Making matters worse"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张彦钰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党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