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虹在资本市场的起伏,堪称中国经济转型的最鲜活样本。
1998 年 1 月,四川长虹市值超过 650 亿,以电视巨头的身份成为 A 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当年排名第二的平安银行,市值不过 350 亿,还不到长虹的六成。
此后 20 多年,中国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电视机等传统家电行业风光不再,四川长虹市值也一落千丈。
直到最近,昔日股王搭上了华为等诸多热门题材,股价再次大涨,市值一度重回历史之巅。
但此时长虹到达的巅峰,距离时代顶流已经相去甚远。
01
昔日巨头,突发暴涨
10 月,曾经的电视巨头四川长虹迎来了异常猛烈的上涨行情,公司股价单月涨幅高达 178%,期间伴随着 11 个涨停板,这是长虹上市 30 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盛况。
如此暴涨显然不是电视业务的复苏和新财报的亮眼表现带来的。
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四川长虹前三季度营收 772.98 亿元,同比增长 10.33%,净利润 3.45 亿元,同比减少 28.03%。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6409.98 万元,同比减少 76.82%,环比下降近 40%。
公司股价拉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身兼西部大开发、无人机、跨境电商等诸多热门概念,10 月份 A 股处于震荡调整阶段,牛市气氛之下,各种热门题材正是市场的重要炒作主线。
让长虹赢得市场关注、帮助其重回市值巅峰的最大推力,无疑是搭上了华为的造富风口。
因为 4 季度华为将发布原生鸿蒙、Mate 70 等一系列重磅产品,与华为相关的概念题材在 10 月份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炒作方向,包括华为海思、华为欧拉、华为鸿蒙、华为鲲鹏等华为板块,10 月份均大幅上涨,板块中甚至诞生了本轮行情中的**支 10 倍股艾融软件。
四川长虹和华为的合作已经持续多年,子公司长虹佳华自 2020 年成为华为中国区总经销商之一;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分别在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的子公司华丰科技和爱联科技,也和华为有极其密切的合作。
此外,长虹控股集团还直接和间接持有华为鲲鹏生态链企业——华鲲振宇约 4% 的股权。
华鲲振宇是国产算力领域规模最大的公司,也是唯一获得 " 鲲鹏 + 昇腾 " 最高级别认证的伙伴,堪称华为计算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控股股东对华为鲲鹏的参股,让四川长虹一跃成为最正宗的华为概念股之一。
02
过往荣光,一去不返
时间回到上世纪 90 年代,彼时华为还没有崛起、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还在萌芽阶段,中国经济中最火的行业,要数以电视为代表的家电行业。
1998 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 3513 万台,是全球**电视大国,电视销售额占到中国 GDP 的 1% 左右,堪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电视行业崛起和兴旺的时代,四川长虹是绝对的行业之王。
在倪润峰的带领下,四川长虹在 1990 年就超越所有国外品牌,首次成为国内彩电销售冠军,此后 20 年时间里,长虹一直是国内电视行业的龙头老大,市场份额最高时超过 35%。
1997 年,四川长虹净利润高达 26.12 亿,成为当时 A 股最赚钱的公司,排在长虹后面的是宝钢股份,当年的净利润是 22.5 亿。
▲来源:同花顺
在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业绩推动下,四川长虹一跃登顶 A 股市值榜,成为当时最大的白马蓝筹股和名副其实的股王。
进入 21 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快速转型,房地产、互联网、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一系列重要产业陆续崛起,早已饱和的电视行业规模不断萎缩,在当下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 20 多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2024 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 1639 万台,较 2023 年同期减少了 4.2%,创十年来新低,已经不到 1998 年的一半,电视行业的产销量占 GDP 的比重,已经下滑到万分之二左右。
电视行业下行过程中,四川长虹在经营过程中也曾犯下一些错误,比如与 APEX 公司合作的坏账导致 2004 年长虹巨亏 36.81 亿;后来又压错等离子电视,导致 2015 年再次大亏 19.76 亿。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最新数据,长虹电视销量已经被海信、小米等厂商超越,行业排名已滑落至第五位,市场份额可能已跌至 10% 以下。
作为曾经的 A 股市值王,长虹市值虽然借助诸多热点再次回到巅峰,但是和目前 A 股头部企业动辄过万亿的市值相比,已经微不足道。即使是当年市值只有长虹十分之一的格力电器,目前市值也已超过 2400 亿,比 1998 年增长了 30 多倍,是当前长虹市值的近 4 倍。
从利润的角度来看,同样登上过盈利王的四川长虹,和当下的巨头型企业更是存在巨大差距。
2023 年,四川长虹的净利润 6.88 亿,已经不到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与之相比,银行巨无霸动辄过千亿的净利润,以贵州茅台和宁德时代为代表的 A 股新贵,净利润都有数百亿之多,早已把昔日盈利能力最强的四川长虹远远甩在身后。当年净利润只有长虹十分之一的格力电器,2023 年的净利润已是长虹的 40 倍以上。
03
逐浪而行,前途未定
时代浪潮风起云涌,逐渐落后的四川长虹也早已启动多元化转型,如今的长虹,早已不是一家纯粹的电视机公司。
2024 年中报显示,电视给四川长虹贡献的营收 77 亿,占比只有 14%,而在 20 多年前,电视业务占到长虹 80% 以上的营收,几乎是四川长虹的代名词。
为了弥补电视业务的下滑,四川长虹逐步推进多元化转型。过去 20 多年,长虹可谓追遍所有的时代风口,从房地产、物流服务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公司业务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按照同花顺的标签数据,公司涉及的热门概念数高达 56 个,在 A 股排名高居第 5 位。
目前,长虹的**大收入来源是 IT 产品与服务,上半年营收 177 亿,同比增长约 16.31%,营收占比 34.47%,已经超越电视业务,成为推动长虹营收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多年折腾之后,长虹的经营业绩近年来确实也出现一定程度改善。
2020 年到 2023 年,公司盈利规模连续 3 年大涨,净利润增幅超过 10 倍。2023 年 6.88 亿的净利润,虽然无法和巅峰时期无法相比,倒也创下了 25 年来的历史新高。
或许是投资者看到了多元化带来的业绩层面的积极变化,四川长虹最近几年的股价也较为强势。2023 年,四川长虹股价已经上涨了 105%,以去年低点计算,四川长虹股价最近两年的区间最大涨幅已超过 7 倍,是 A 股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
但是,多元化的代价显然被很多人忽略,随着行业标签越发模糊,四川长虹在实业经营中渐显卑微。
1998 年巅峰时期,四川长虹还是主业极其鲜明的公司,公司整体毛利率高达 27.6%,凭借在电视行业内的超高影响力,公司也获得了极高利润。
而在业务极其多元化的 2023 年,公司毛利率已经下降到 11.54%,其中**大业务 IT 产品与服务,毛利率只有 3.7%。虽然营收已是 20 多年前的 5 倍以上,但是最终获得的利润水平,跟当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作为昔日的 A 股超级大白马,四川长虹显然还需要更有说明力的盈利表现,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价值。